正月初一,我去“拜老爷”丨记者过年|全球速递
“拜老爷”是广东潮汕地区一种传统民俗和民间祭祀活动。(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/图)
除夕前两天,我妈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“拜老爷”做准备了,先是做粿,再是卤鹅。粿品和卤鹅几乎是每个潮汕人“拜老爷”的必需品,“老爷”是对各种神明的统称。潮汕人讲究“时节做时粿”,意思就是不同的节日要做不同的粿品,过年最常见的是鼠粬粿。
一般要先将买来的鼠粬草捣烂、熬汁,再将汁倒进面粉里揉成粿皮,馅料是另外制作的,芋泥或者绿豆泥,最后再用粿印将包好的粿印成红桃状。鹅是舅舅卤的,我妈也去他家一起帮忙。尽管这两者制作程序繁琐,我妈每年还是乐此不疲。
(资料图片)
大年三十,爸妈按惯例回乡下祠堂祭拜。前一天,乡里的青壮年已将山上的“伯爷”请到祠堂,供奉在下厅,上厅的神龛里则安放着祖先牌位,其下放置着几张红木桌,以摆放祭品。因为一些原因,今年我依旧未能跟着同去,觉得有些遗憾。算起来,好像从疫情开始后,我便没跟爸妈回去过了,以往祭拜时的满堂热闹似乎只存在记忆中。
“不如你明天去拜拜‘大老爷’吧。”我妈说。“大老爷”指的是安济圣王王伉,供奉在潮州城区的青龙古庙内。王伉是三国时期蜀汉永昌郡太守,因守城护境有功,深受百姓爱戴,故当地立庙以祀。明朝年间,潮州人谢少沧在永昌做官,后将王伉及大夫人、二夫人的神像复刻后带回潮州。传说此后神像屡屡显灵,镇御韩江水患,庇佑古城平安,香火一直很旺。而每年正月下旬安济圣王的出巡,也可以说是潮州城最为热闹的游神活动了。
以往“拜老爷”总是跟着我妈,她说什么,我做什么。这次去拜“大老爷”只和我姐两个人,有些无所适从。买了香烛纸钱后,我们只得先站在祭祀处附近看着。香火味弥漫在空气中,密密重重地将人缠裹住,令人有些呼吸不畅,但却有一种暖洋洋的安心感。在异乡时,偶尔闻到空气中飘来的香烛和纸钱燃烧的味道,我总会想起家乡的春节,但嗅觉似乎总比头脑反应更灵敏,下一秒便又清晰地辨出其中的不同来,似乎哪一处的香火味,都不如家乡这般浓烈、厚重。
“大老爷宫”祭祀处的香炉及烛架上的空位几乎已被插满,后面来祭拜的只能将香烛暂时放靠在烛架旁,烧纸钱的葫芦塔正不断地飘出些纸灰。旁边的阿婆正从红袋里拿出大桔、饼干等祭物,又将纸元宝一一撑挺。看着阿婆那井井有条的动作,我们才尴尬地意识到,自己出门前连祭物都忘了拿,只好用老辈人常说的那句“有心就好,‘老爷’会理解的”来安慰自己。
幸好买了香烛纸钱,我们便学着阿婆的动作,将纸元宝撑挺起来。理完祭物,阿婆便将它们放置在中间的方桌上供着,而后将手里的一把香、一对烛点燃,跪在垫子上,嘴里虔诚地祈祷着。我们也将手里的香烛拿去旁边的烛台点燃,由于香太多,一时间难以全部点着。旁边一位阿姨提醒,可以将香烛在地上装着洋油的容器中过一下,这样更容易点燃——果然如此。跟着阿婆的祭拜程序,我们也在垫子上跪下祈祷。
这个姿势几乎从小便印刻在潮汕人的基因中。逢年过节,“拜老爷”都是不可或缺的,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等,要拜祖先、“拜月娘”;就连普通日子里,也会在初一或十五“拜天公”“拜地主爷”。一跪一祷之间,大家相信,祖先和神明总会听到自己的愿望,护佑自己渡过难关,顺利平安。
小时候过年,我总会跟着我妈去祠堂“拜老爷”。尽管不太懂,但看着身边大人跪祷时的虔诚模样,我也会老老实实地双手合十,嘴里念叨着我妈在一旁教出来的愿望,无非是保佑健康成长,学业顺利之类的。
那时候拜完“老爷”,还会“掷杯”。所谓的“杯”指的是一种半月形的木制物,“掷杯”算是一种占卜仪式。人们向祖先神明诉说自己的愿望后,再将手里的“杯”掷到地上,如果一面朝上,一面朝下,即为“胜杯”,表示神明认为此事可以实现;而如果同时朝上或同时朝下,即此事有待商议或不成。每每这时,大家总会再跟神明祈祷几次,直至“胜杯”为止。
在人们心中,神明并非高高在上,仿佛就生活在身边,无论婚姻大事、学业工作,都可向神明诉说。如果“掷杯”的结果不如所愿,也没关系,多掷几次,总是会显示出好结果的。神明是可以商量的。
既然神明如此平易近人,那么留足时间让神明充分享受供奉的祭品也是必须的。这时候,等待的空闲时间便是唠点家长里短的好时机。在外打工的、做生意的、娶进嫁出的,一年之中,大概也就这么一次能有时间齐聚在祠堂,话题多得仿佛能一直聊到明天。
而如果是拜“大老爷”这种共神,来者大多都互不相识,但在等待的过程中搭讪着聊聊昨天下过的雨,再聊聊疫情管控放开之后祭拜的方便,时间也很快过去。临近祭拜尾声,阿婆双手捧着装满纸钱的红篮子,再次向神明跪祷。
透过阿婆那熟练的姿势,仿佛能看到一代又一代人对祖先神明的敬奉与虔诚。在近一百多年间,“拜老爷”风俗盛衰相转,但依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。也许,人们对于神明的这种虔诚,正是对于自己生活本身的虔诚。这种虔诚,在那年复一年为“拜老爷”而提前好几天的繁琐准备中,在祭拜时等待间隙的闲聊中,也在那无数次一跪一祷向往更美好未来的愿望中。可能正是这种对生活及未来的虔诚和信念,才使得神明能一直停留在每一代人的心中,生生不息,成为生活遇阻时,人们不自觉念出的那句“老爷保号”(意为“神明保佑”)。
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